河南出土的甲骨文为商朝末代君主纣王的形象提供了新的解读,打破了我们对他长期以来的偏见。历史常常被形容为一位任人装扮的小姑娘,后人如何去“打扮”她,最终呈现给世人的便是怎样的历史。这一说法的背后,反映出历史的书写多是由胜利者来完成的。他们为了合理化自己反对前朝统治者的行为,往往会滋生出对失败者的种种抹黑和诋毁,因此对历史人物形象的扭曲常常是屡见不鲜的。在这方面,商纣王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例证。
当前的许多艺术表现中,比如经典小说《封神榜》,描绘的纣王都是一个极端残暴、无情的人物。然而,历史文献对他的记载又是怎样的呢?根据史书的内容,周武王和他的同盟者为了推翻纣王的统治,发动了著名的牧野之战。在战争爆发前夕,周武王发表了一篇激昂的讨伐辞,内容指责纣王听从后宫女子和奸臣之言,抛弃忠臣的良言,也不认真祭拜祖先。这一系列行为在当时显得不可理喻,周武王的号召无疑为他赢得了众人的支持。经过历史的演绎,纣王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暴君的代名词。
然而,就在我们对纣王的成见愈发深刻之时,河南出土的甲骨文却揭示了一些新的史实,给纣王平反了。人牲,这一在先秦时期阶级中最低等的存在,意指可以被当作牲口对待的人。在那个时代,祭祀被极为重视,而其中的人牲献祭尤为惨烈,焚烧或剁成碎块的情况屡见不鲜。谈及武丁,一个众所周知的仁君,他的统治下竟然有多达五百个人牲在祭祀中被杀,这一情景令人不寒而栗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历史上被描绘为残暴的纣王帝辛,竟对人牲献祭持保留态度。
展开剩余47%帝辛的做法与当时的风气背道而驰,他明显不愿意通过人牲来进行祭祀,反而将俘虏视作奴隶,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似乎给了俘虏们一种更高的待遇。这一反常的做法使得许多人对帝辛愈加不满,尤其是那些负责祭祀的国师们,他们看清了纣王与商朝的根本问题,开始倾向于周朝敌对势力,进而为伐纣作准备。
综上所述,即使纣王的确存在一些过错,但后人对他的评价却被夸大了不少。如今对于他负面的看法,往往只是历史传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结果。因此,新的考古发掘对我们重新认识历史人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我们应当认真审视甲骨文等历史资料,而非简单受限于《封神榜》等文学作品的影响,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上真实的纣王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