远在地中海畔的意大利,竟与东方古国中国有着惊人的文化共鸣。许多旅居欧洲的游子都有这样的体验:当漫步在罗马蜿蜒的巷弄间,偶然撞见一家别具特色的水果店——三面墙壁镶嵌着明晃晃的镜子,镜中倒映着堆积如山的苹果和橙子,门口守着电子秤、腰间挎着鼓鼓囊囊腰包的老板,正热情地递来塑料袋。这熟悉的市井气息,瞬间让人恍若回到了故乡的街头。这种强烈的既视感,在罗马的街巷间尤为明显,相较之下,欧洲其他城市则少有这样的亲切感。 在商业往来中,意大利人的处世之道更让中国人倍感亲切。一位资深外贸从业者分享道:与盎格鲁-撒克逊人谈判时,任何善意的让步都会被视作理所当然;而在整个欧美地区,唯有意大利人深谙吃亏是福的东方智慧,懂得这次我让一步,咱们交个朋友的处世哲学。这种对人情世故的理解,让中意两国的商业合作格外顺畅。
这种文化特质在欧洲可谓独树一帜。多数欧洲民族在利益角逐时往往直来直往,将所得视为理所当然。中国留学生初到海外,常因文化差异而吃亏——我们习以为常的退一步海阔天空,在他们眼中却成了软弱可欺。但意大利人却能理解这种人情往来,该精明时精明,该客套时客套,让中国人倍感舒适。 历史的长河或许能解释这种文化渊源。在欧洲三大蛮族——斯拉夫、日耳曼、凯尔特(即现今俄、德、英、法等国)之外,唯有源自罗马文明的意大利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虽然历经民族融合,但西西里岛至今仍流淌着古罗马的血液。这种文明基因,或许正是意中文化共鸣的根源。 经典电影《教父》开篇就生动展现了意大利人的人情观:那位为女复仇的父亲,最初宁愿忍气吞声也不愿欠下人情债,最终迫于无奈才向教父求助。这种人情债重于山的观念,与中国的传统伦理不谋而合。影片中柯里昂村的红白喜事场景,更让中国观众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,仿佛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乡村景象。 同样,《西西里的美丽传说》中女主角的遭遇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精辟总结——寡妇门前是非多。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,或许正是两个古老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奇妙默契。当镜头扫过西西里岛的街巷,那些市井百态、人情冷暖,无不令中国观众会心一笑,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时空中的自己。 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